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明代诗人王世贞写给友人李临淮的赠别之作,通过回忆与感慨表达了对友人超脱心境的赞赏。
首联"老向江东献赋慵,摄山犹忆旧游踪"用自嘲口吻开篇,说自己年纪大了懒得再写文章献赋求官,但还记得当年一起在摄山游玩的情景。这里"献赋"暗指求取功名,而"慵"字透露出对官场的倦怠。
颔联"朱门客自开文苑,白足人今是律宗"形成巧妙对比:一边是豪门贵族在搞文学聚会(朱门客),一边是友人李临淮已皈依佛门(白足人指僧人)。"律宗"是佛教宗派,暗示友人身份转变。
颈联"隐处不离高座寺,中原亦有竺乾峰"进一步写友人的修行生活:虽然隐居在高座寺,但中原地区也有佛教圣地(竺乾峰代指佛寺)。这两句暗含"处处可修行"的禅意。
尾联"知君去住心无累,秉烛尊前几度逢"是全诗精华,直接称赞友人超然物外的心态:明白你无论离开还是留下都不会挂碍,我们曾在灯下把酒言欢多次。这里的"秉烛"既指夜谈,也暗喻智慧之光。
全诗通过"献赋慵"与"心无累"的对比,展现了两种人生选择:一边是追逐功名的疲惫,一边是超脱自在的修行。诗人用平实的语言,将佛理融入生活场景,让读者感受到友人淡泊名利的可贵,也流露出自己对这种生活态度的向往。最打动人的是结尾那种知己相惜的温情,既有对友人的理解,又带着淡淡的羡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