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士宏得芗林五老石于野人

芗林丑石何曾丑,化为五老如此寿。高低俯仰各有意,清润坚贞皆可友。

剜劖刻削巧戏剧,谁为此者鸿蒙叟。铜盆古雅出高丽,玉箸清奇原史籀。

向翁神游渺何许,此物亦落何人手。野人得之安所用,光怪出屋惊田妇。

天生尤物必有属,诗老得之端不偶。不须拄杖穿寒云,几案之间有庐阜。

先生自是五山一,视真庐阜犹培塿。如何得此亦惊喜,便欲赋诗为不朽。

醉僧痴望作怪供,持此或可博升斗。壶中九华竟不得,坡老叹息不离口。

仇池不借王驸马,诗卷纷纷愁逆取。达人著想亦未免,何异儿童贪饼糗。

蛾眉山高隔云雾,此物今知属谁某。世间奇宝虽可玩,鬼夺客偷谁使守。

先生一笑付偶然,吾欲藏之无何有。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诗人李士宏从村民手里得到一块奇特的"五老石"后,触发的有趣联想和人生感悟。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来理解:

第一部分(开头到"几案之间有庐阜"): 这块丑石可不简单!它天然形成了五位老者的模样,每个姿态都不同,石质温润坚硬像位老朋友。诗人惊叹这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就像上古神仙雕琢的。他把石头配上高丽的铜盆底座,就像用古代文字装饰一样雅致。最妙的是,这块石头让诗人在书桌上就能"神游庐山",不用真的爬山了。

第二部分("先生自是五山一"到"何异儿童贪饼糍"): 诗人开始反思自己的心态:明明见过真庐山,现在却为块小石头兴奋不已,就像喝醉的和尚想用怪石头换酒钱。他联想到苏东坡当年为块"壶中九华"石念念不忘,又想到有人强借别人珍藏的仇池石,觉得这些行为其实和孩子贪吃零食没两样。

第三部分(最后六句): 诗人最终看开了:宝贝虽好,但谁能永远占有呢?说不定明天就被偷被抢。不如豁达点,把这石头当作偶然得来的小确幸,随时准备放手。最后"无何有"这个典故用得很妙,意思是"什么都没有的地方",体现了他超然物外的心态。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 1. 把块普通石头写得活灵活现,五个石老人各有神态 2. 通过石头引发对"占有欲"的思考,从兴奋到自嘲再到超脱 3. 用苏东坡等典故增加趣味性,像在讲收藏界的趣事 4. 最后升华到"看淡得失"的人生智慧,但不说教,用幽默的方式表达

就像现代人淘到件古董,先兴奋拍照发朋友圈,然后担心被偷,最后想通"好东西看过即拥有"的过程,特别真实有趣。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