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厌倦世俗、向往自然的文人形象,充满生活意趣和清新美感。
前两句直白表达了作者对世俗生活的厌倦——"我这一生实在受不了那些俗事的纠缠",而一见到南山(象征自然)就眼前一亮,像见到知己般欢喜。这里用"眼便青"(眼睛发亮)的生动表达,传递出遇到喜爱事物时那种抑制不住的兴奋。
后两句像一幅水墨画:大自然给诗人展开了一张绝美的画布,画中是稀疏的梅花、翠绿的竹子和小巧的池边亭子。这三个意象的搭配非常经典——梅代表高洁,竹象征坚韧,小池亭则体现闲适,共同构成了文人理想中的雅致生活图景。
全诗妙在把抽象的情感(厌俗)转化为具体的画面(梅竹亭),让读者不仅能理解作者的心境,还能在脑海中浮现出清晰的图像。这种"以景抒情"的手法,既避免了直接说教的枯燥,又留下了想象空间,正是古典诗词的独特魅力所在。
黄葊
黄庵,字云夫。宁宗嘉定七年(一二一四)曾游宝方山(清光绪《湖南通志》卷二八二《宋宝方山诗刻》)。今录诗二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