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卧至夜半半醒中若有所愧者闻空庭石渠流水

吾生少懽娱,遇酒增慨慷。
殷床惟一眠,万虑几消亡。
半夜还有觉,惕然喟中肠。
世故何足道,诚恐此志荒。
人生苦为乐,我岂醒而狂。
孰为见在心,勿正能勿忘。
涓涓石渠溜,起予者卜商。
泠然落枕寒,解渴不待尝。
坐令肝肺间,一一流天浆。
须臾四体喻,发肤了无痒。
梦觉与醉醒,忽落俱亡羊。
流水去不舍,此心湛如常。
恍疑奏箫韶,仪凤碧云翔。
眷此听愈淡,杳谁见其乡。
乃知天宇中,一气同苍凉。
平明视渠水,非笙亦非簧。
矢诗以自歌,浊清付沧浪。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人醉酒半醒时的复杂心境,通过夜半庭院中的流水声引发对人生的思考。全诗用浅白自然的语言,传递出深刻的人生感悟。

诗的开头直白道出"我这一生少有欢乐",只能借酒消愁。喝醉后躺在床上,万千烦恼似乎都消失了。但半夜半醒时,内心突然涌起一阵不安和愧疚。这里用"惕然"形容那种心头一紧的感觉,非常生动。

诗人随后展开思考:世俗的烦恼其实不值一提,真正担心的是自己迷失了初心。人生本就苦乐参半,自己并非那种借酒装疯的人。"孰为见在心"这句是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本心?要时刻牢记不能忘记。

这时庭院石渠的流水声传入耳中,像清凉的泉水冲刷着五脏六腑,让人浑身舒畅。这个比喻很精妙,把流水声比作滋养身心的"天浆"。在醉与醒、梦与觉的交界处,流水声成了连接内心与外界的纽带。

最后诗人领悟到:无论流水如何变化,本心应该保持澄明。将这种感悟比作上古的《箫韶》乐声,凤凰在碧云间翱翔的意象,显得空灵高远。天亮后再看渠水,发现它既不是笙也不是簧(即不是乐器),只是自然的存在,于是把心中的感慨写成诗,让清澈与浑浊都随江水而去。

全诗的魅力在于: 1. 真实记录了一个微醺之夜的思绪流动,从借酒消愁到内心觉醒的过程自然流畅 2. 用流水声贯穿全篇,既是实景描写,又是心灵启迪的象征 3. 最后回归平淡的领悟——保持本心,顺其自然,这种生活智慧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史尧弼

眉州人,字唐英,世称莲峰先生。高宗绍兴二十七年进士。少以《古乐府》、《洪范》等论往见张浚,浚谓其大类苏轼。年十四举于乡,赴鹿鸣宴犹著粉红裤,人疑其文未工,太守命赋诗,尧弼援笔立就。未授官而卒。有《莲峰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