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远离官场喧嚣、寄情山水的隐士生活,充满了宁静淡泊的意境。
前两句写官场中人们争名逐利,而主人公却选择在沧洲(水边隐居之地)过着简单的生活。这里用"怜君"二字,透露出对主人公选择的赞赏。
中间四句用细腻的笔触勾勒隐居环境:雨后残梦般的青草、秋风中摇曳的荷叶,像一幅水墨画。从卷起的窗帘望出去,远山在云中显得很小,近处的鱼鸟在如镜的水面游动,营造出幽静的氛围。这些意象都烘托出主人公超然物外的心境。
最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想象松门(隐士居所)秋夜寒露降临时,主人公仍兴致盎然地欣赏寒泉秋色。这里的"兴未休"三字,生动表现了隐士对自然之美的沉醉,以及不为外界所动的淡泊情怀。
全诗通过清新自然的景物描写,展现了古代文人向往的精神家园——远离尘嚣、与自然为伴的生活状态。这种对简单生活的向往,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社会里,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