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一个旅人在孤独的驿站中的情景,表达了他在旅途中的寂寞、疲惫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的开头,“寂寥孤馆白日静”,描绘了驿站的寂静和孤独。旅人独自一人,周围安静得连白天都显得沉闷。“酣睡有魔那得降”则进一步表现了旅人的疲惫,他渴望入睡,但内心的烦躁和焦虑让他难以安眠。
接下来,“扣户故人风动竹”写的是有人敲门,风吹动竹子的声音让人误以为是老朋友来访。这里的“故人”可能是旅人内心的期待,希望有人能打破这种孤独。“齕萁羸马浪翻江”则通过描绘一匹瘦弱的马在啃食干草,以及江水的波浪翻腾,进一步烘托出旅人的疲惫和环境的荒凉。
“飞残蝙蝠灯留壁,啼尽栖鸦日到窗”这两句通过蝙蝠在灯影中飞舞、乌鸦啼叫到天明,表现了时间的流逝。旅人在这样的环境中度过了漫漫长夜,直到天亮。
最后,“堪笑浪游成住此,一秋赢得鬓丝霜”是旅人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他原本以为四处游历是一种自由和享受,但结果却是孤独和衰老。秋天象征着时光的流逝,而“鬓丝霜”则形象地表现了他的白发,意味着他在旅途中不知不觉地变老了。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悟,展现了旅人在孤独中的疲惫、对时光流逝的无奈,以及对自己漂泊生活的反思。它让读者感受到旅人在漫长旅途中的寂寞与辛酸,同时也引发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罗时用
罗时用,高宗绍兴二十二年(一一五二)为安溪县尉(明嘉靖《安溪县志》卷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