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起

自有西江乱,流民起带刀。
操差尽孺弱,杀戮到耆髦。
敌馘时犹献,军需日更骚。
长缨未得请,无计罢鞬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战乱时期百姓的悲惨遭遇,展现了战争的无情和人民的苦难。

开头两句直接点明战乱爆发,西江地区陷入混乱,逃难的百姓被迫拿起武器自卫。"流民起带刀"一句特别有冲击力,说明连普通老百姓都被迫武装起来,暗示社会秩序已经完全崩溃。

中间四句具体描写战乱惨状:官府派来的差役都是老弱病残(说明壮丁都被征召打仗了),屠杀连老人都不放过。敌人首级不时被献上邀功,军需物资的征收让百姓苦不堪言。这些细节描写让人真切感受到战争的血腥和残酷。

最后两句是诗人的感叹:自己没能获得报国的机会("长缨"指从军报国),只能无奈地看着武器闲置("鞬櫜"指装武器的袋子)。这里既有对百姓苦难的同情,也暗含着自己报国无门的苦闷。

全诗语言朴实但情感深沉,通过具体场景的刻画,让读者感受到战乱中普通人的绝望与无奈。诗人没有直接说"战争很残酷",而是用"杀戮到耆髦"(连老人都杀)这样的细节来展现,这种写法比空洞的感慨更有力量。

郑善夫

(1485—1523)福建闽县人,字继之,号少谷。弘治十八年进士。授户部主事,榷税浒墅。愤嬖幸用事,弃官归。正德中,起礼部主事,进员外郎。谏南巡,受廷杖,力请归。嘉靖初,以荐起为南京吏部郎中,途中病死。工画善诗。有《少谷集》、《经世要谈》。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