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为刘秀才赋

亭亭古龙孙,清露冼寒玉。
材克资世用,何能老岩谷。
以之制灵鳌,所愿殊未足。
行当叶箫韶,淳风振民俗。

现代解析

这首诗以竹子为主题,通过赞美竹子的品格,表达了作者对理想人才的期待和对社会风气的向往。

前四句写竹子的外在美和内在价值: 1. "亭亭古龙孙"用挺拔的姿态和"龙孙"(竹子的雅称)的比喻,突出竹子高贵的气质。 2. "清露冼寒玉"用露珠清洗碧玉的意象,表现竹子洁净清雅的品性。 3. 后两句说这样优质的木材本应造福社会,怎能一直埋没在山野间,暗示人才应该被重用。

后四句转入对竹子用途的想象: 1. "制灵鳌"指用竹子制作占卜用的灵龟(古代占卜工具),但作者觉得这还远远不够。 2. 最后两句是升华:希望竹子能做成乐器演奏《箫韶》(传说中舜时的乐曲),用纯正的音乐教化民众,改善社会风气。

全诗的精妙之处在于: 1. 表面咏竹,实则托物言志,借竹子表达对理想人才的期待——既要品行高洁,又要经世致用。 2. 由物及人再到社会,层层递进:从竹子本身,到人才使用,最后上升到改变社会的高度。 3. 用"灵鳌"和"箫韶"两个典故不着痕迹地表达了对清明政治的向往,比直接说教更有韵味。

这首诗的魅力在于用常见的竹子,写出了知识分子"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抱负,读来既清新自然又意味深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