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实甫所藏庐山开先寺宋牧仲施唐人地狱变相图并写经残卷(戊申稿,清光绪三十四年)

金经已不完,泥犁亦残堕。
茫茫一片匡庐云,出山遍證人天果。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在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为友人实甫所藏的佛教文物——宋牧仲施的《唐人地狱变相图》和写经残卷所题。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首句“金经已不完,泥犁亦残堕”,这里的“金经”指的是佛经,特别是珍贵的佛教经典。作者提到“金经已不完”,意味着这些佛经已经残缺不全,象征着佛教文化的衰落或传承的不完整。“泥犁”则是佛教中对地狱的称呼,表示苦难和惩罚。作者用“泥犁亦残堕”来表达地狱的景象也变得残破,可能暗示了人们对地狱的恐惧逐渐减弱,或者是对佛教教义的理解发生了变化。

第二句“茫茫一片匡庐云,出山遍證人天果”,这里的“匡庐”指的是庐山,是佛教名山之一。作者用“茫茫一片匡庐云”来形容庐山的云雾缭绕,象征着佛教的深邃和神秘。“出山遍證人天果”则意味着离开庐山,去证实佛教的因果报应理论,即人们的善恶行为会带来相应的结果。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佛教因果报应思想的认同,以及对人生行为的深刻反思。

总的来说,这首诗通过对佛教文物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敬仰和对人生因果的思考。作者通过对“金经”和“泥犁”的描述,揭示了佛教文化的变迁和对地狱观念的淡化。同时,通过对庐山的描写,强调了佛教的深邃和对因果报应的信仰。这首诗不仅展示了作者对佛教文化的理解,也启发读者思考人生的意义和行为的影响。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