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作者悼念好友傅尧俞的挽词,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深厚的友情和失去知己的悲痛。
前四句回忆了两人二十多年的深厚友谊:他们像兄弟一样亲密无间("金兰投分"指情谊深厚),一起在朝廷共事——傍晚在凤池(中书省别称)讨论治国之道,清晨在龙阶(皇宫台阶)并肩行走。这些日常共事的细节,展现了他们既是知己又是同僚的关系。
五六句转为对朋友政治才能的赞美:傅尧俞本应继续辅佐君王("副民瞻"指辅佐),像及时雨一样解救百姓困苦("霖雨"比喻惠民政策)。这里用"昭苏"(苏醒)形容百姓等待救济的迫切,暗示朋友的政治抱负尚未实现。
最后两句情感爆发:朋友突然离世("奄忽"指突然),让作者感觉自己像鲁灵光殿(典故,比喻仅存的贤者)一样孤独。特别是"老益孤"三字,既写年龄衰老,更写心灵孤独,传递出失去精神支柱的空虚感。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通过日常共事的回忆、未竟事业的遗憾、突然离世的震惊这三个层次,层层递进地展现了知识分子之间惺惺相惜的真挚情感。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我们本应一起变老,你却先走一步"的平凡伤痛,这种情感跨越千年依然能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文彦博
(1006—1097)汾州介休人,字宽夫。仁宗天圣五年进士。累迁殿中侍御史。庆历七年,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以镇压贝州王则起义,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皇祐三年被劾罢相,出知许、青、永兴等州军。至和二年复相。嘉祐三年,出判河南等地,封潞国公。神宗朝,反对王安石变法,极论市易损国体,惹民怨,出判大名、河南府。元丰六年以太师致仕。哲宗元祐初,因司马光荐,为平章军国重事。五年,复致仕。历仕四朝,任将相五十年。卒谥忠烈。有《潞公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