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龙吟 民国廿九年冬别皖七临中诸同学

半年翰墨生涯,凄风苦雨声中过。
客怀难遣,新愁又起,伤心还我。
雪色盈山。
霜华照槛,归思无那。
怅催人羌笛,饯行绿蚁,安排在,木兰舸。
还记初来淮左。
看芙蓉、嫣红千朵。
绿波深处,而今何有,夕阳烟锁。
落木声凄,抚弦韵苦,不听犹可!
怕归鸿月夜,阑干有泪,向西风堕。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作者在民国二十九年(1940年)冬天,与安徽第七临时中学的同学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全词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以及对过去美好时光的怀念。

上半部分写的是作者半年来的教书生活,充满了凄风苦雨,心情一直很低落。现在要离开了,看着满山的雪色和照在栏杆上的霜,思乡之情更加强烈。羌笛声催人离别,饯行的酒已经备好,船也准备好了,但心里却充满惆怅。

下半部分回忆刚来时的美好景象:淮河边的芙蓉花开得正艳,嫣红一片。但现在再去寻找,只有夕阳和烟雾笼罩的凄凉。落叶的声音很悲伤,弹琴的曲调也很苦涩,不听还好,一听更难受。最怕的是在月夜看到归来的大雁,那时眼泪会忍不住流下来,被西风吹落。

这首词的魅力在于: 1. 用对比手法突出离愁:用过去"嫣红千朵"的芙蓉花,对比现在"夕阳烟锁"的凄凉。 2. 用声音营造氛围:羌笛声、落叶声、琴声,这些声音都加重了悲伤情绪。 3. 画面感很强:雪色、霜华、绿蚁(酒)、木兰舸(船)、归鸿等意象,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离别图。 4. 情感真挚:没有刻意堆砌辞藻,而是用平实的语言表达真实的离愁别绪。

整首词就像在给我们讲一个冬天的离别故事,让我们看到一位老师在战乱年代与学生们分别时的不舍与忧伤。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