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汉逸人传二首

子陵没已久,读史思其贤。谁谓颍阳人,千秋如比肩。
尝闻汉皇帝,曾是旷周旋。名位苟无心,对君犹可眠。
东过富春渚,乐此佳山川。夜卧松下月,朝看江上烟。
钓时如有待,钓罢应忘筌。生事在林壑,悠悠经暮年。
于今七里濑,遗迹尚依然。高台竟寂寞,流水空潺湲。
庞公南郡人,家在襄阳里。何处偏来往,襄阳东陂是。
誓将业田种,终得保妻子。何言二千石,乃欲劝吾仕。
鹳鹊巢茂林,鼋鼍穴深水。万物从所欲,吾心亦如此。
不见鹿门山,朝朝白云起。采药复采樵,优游终暮齿。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描写两位东汉隐士(严子陵和庞德公)的生活,表达了作者对自由隐逸生活的向往和对功名利禄的淡泊。

第一段写严子陵的故事:
开头说严子陵虽然去世很久,但读历史依然能感受到他的贤德。这位在颍阳生活的人,千百年来无人能与他比肩。诗中提到他曾与汉光武帝刘秀交往,但即使面对皇帝也能坦然安睡,说明他根本不看重名利。他在富春江边过着闲适的生活,夜晚卧看松间明月,清晨欣赏江上晨雾,钓鱼时专注等待,钓完就忘记渔具。这种在山林溪涧中悠然度过晚年的生活,至今在七里濑还能看到遗迹,只是当年钓鱼的高台已经冷清,只剩流水依旧。

第二段写庞德公的故事:
这位襄阳的隐士,主要活动在城东的池塘边。他决心靠种田养活家人,即使面对太守(二千石俸禄的官员)的做官邀请也拒绝。诗中用鹳鹊在茂林筑巢、鼋鼍在深水安家作比喻,说明万物都应该按照自己的本性生活,这也是他的处世态度。最后描写鹿门山每天升起白云的景象,暗示他在山中采药打柴的隐居生活,就这样悠闲地度过晚年。

全诗通过这两个典型事例,赞美了不慕荣华、亲近自然的隐士风范。诗人用清新自然的笔调描绘山水景色,用平实的语言讲述隐逸故事,让读者感受到超脱世俗的宁静之美。两段结尾都聚焦于"暮年"的安适,强调按照内心意愿生活才能获得真正的满足。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