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隐居山林的修行者看破红尘、超脱世俗的精神世界。
第一句"失路人"比喻那些在世俗中迷失方向的人,他们明明走在平坦的王道上却找不到出路,暗示世俗生活的迷茫。修行者则像挂在井边藤蔓上的小虫,在电光火石般的短暂生命中保持超然,用"石火光"比喻生命的短暂。
中间两句说修行者已经不在乎岁月流逝(任头发变白),断绝尘缘后连春天到来都浑然不觉。这里的"忘缘"指断绝世俗牵挂,"世閒春"暗指世俗的美好对修行者已无意义。
最后两句是修行者的自白:面容憔悴不是因为生病,住处简陋也不是因为贫穷,这些都是主动选择的结果。用"亭沼消疏"(亭台池塘都很简单)来反衬精神世界的富足。
全诗通过对比世俗的迷茫与山居的清明,表达了放下执念、追求心灵自由的主题。诗人用井藤、石火等生动的比喻,把深刻的修行感悟说得通俗易懂,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看破红尘后的从容与淡泊。
释延寿
释延寿(九○四~九七五),俗姓王,字仲玄(又作冲玄、冲立),号抱一子。馀杭(今浙江杭州)人。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时,弃吏出家。初礼龙册寺翠岩参禅师,寻谒天台山德韶国师,德韶一见而深器之。先住明州雪窦山。太祖建隆元年(九六○),吴越王钱俶请入居灵隐山新寺。明年,迁永明寺,居十五载。著述颇丰,有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流播海外。高丽国王遣使赍书,叙弟子之礼。开宝八年卒,年七十二。赐号智觉禅师。徽宗崇宁间追谥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