舟泊富林谒陈大樽先生墓

富林溪上一盘桓,墓道春阴泣汉官。未见丰祠传俎豆,空留皎日照衣冠。

当年碧血青磷散,此地银涛白马寒。回首平陵松柏路,子规啼遍朔风酸。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富林溪边拜谒陈大樽先生墓时的所见所感。全诗通过今昔对比,表达了对先烈的深切怀念和悲愤之情。

首联写作者在富林溪边徘徊,看到春日的墓道阴郁萧瑟,仿佛在为逝去的汉官哭泣。这里的"汉官"暗指明末抗清志士陈大樽。

颔联说如今看不到供奉先烈的祠堂和祭品,只有明亮的阳光照着墓前的衣冠冢。这里用"皎日"反衬出墓地的冷清,暗示后人已渐渐遗忘这位英烈。

颈联转入回忆:当年烈士的鲜血染红大地,如今只剩磷火飘散;眼前江水滔滔,仿佛还能看到当年白马银枪的英姿。用"碧血""青磷""银涛""白马"等意象,勾勒出悲壮的历史画面。

尾联写作者回首远望,仿佛看到烈士墓前的松柏路,在杜鹃啼叫声和北风中更显凄凉。用"子规啼"(杜鹃啼血)和"朔风酸"强化了悲怆氛围。

全诗最动人的是那种"英雄被遗忘"的悲凉感。作者没有直接说教,而是通过墓地冷清、祠堂荒废等细节,让读者自然感受到历史的沉重。诗中"未见""空留""回首"等词语,都透露出深深的无奈和哀思。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