谒王大中丞祠堂①

中丞孤介人,抚粤有惠政。
赤心忧黎元,挺身禦枭獍。
忆昔康熙初,四海靡底定。
迁徙始闽粤,其意在台郑。
惟彼蝼蚁贱,宁论血泪迸。
榄山地滨海,划界为陷阱。
监徒吏如虎,触网血以衅。
照夜尸纵横,出疆路绵亘。
纳纳乾坤大,蚩蚩哀愤并。
万众方倒悬,一语激民听。
至今读遗疏,字字见忠荩。
膏泽故在民,尸祝吾乡盛。
专庙郁崔嵬,造象起畏敬。
讲肆邻马队,血食浸不称。
灰劫弥年代,孰为甘棠咏。
日暮牛羊下,千山急催暝。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述了一位名叫王大中丞的清官在广东为百姓做实事的故事,用生动的画面和强烈的情感展现了百姓对好官的敬仰。

全诗可分为三部分:
1. 清官形象(前四句):开门见山介绍主人公是个正直清廉的官员,在广东任职时真心实意为百姓谋福利,像盾牌一样保护人民免受恶势力伤害。

2. 历史苦难(中间十六句):通过具体事例展现康熙初年的社会黑暗:
- 用"蝼蚁"比喻百姓像蚂蚁一样被随意践踏,朝廷强制移民政策让闽粤百姓流血流泪
- 描写榄山地区划界时的惨状:官吏像老虎般凶残,夜晚尸体横陈,逃亡路上挤满难民
- 百姓的愤怒积累到极点时,王大中丞挺身而出为民请命,他写的奏折字字泣血

3. 后世纪念(最后八句):虽然年代久远,但百姓仍通过修建祠堂、塑像来纪念他。可惜如今祠堂旁边变成马队训练场,祭祀活动也荒废了,暗示社会对清官精神的遗忘。

艺术特色:
- 对比强烈:清官与贪官、百姓苦难与官员作为形成鲜明对比
- 比喻生动:用"蝼蚁"喻百姓,"吏如虎"写酷吏,"膏泽"比德政
- 画面感强:尸横遍野、难民逃亡等场景令人震撼

核心思想:通过纪念一位为民请命的好官,既歌颂清官精神,也批判了封建社会的黑暗统治,更提醒后人不要遗忘那些真正为民造福的人。诗中"至今读遗疏,字字见忠荩"等句,至今读来仍能感受到穿越时空的正能量。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