蝶恋花 又赋瓶中一枝莲谢

小院朝来看索寞。瓶水痕消,花谢红妆薄。芳草飘零何处著。

香䰟撩乱无栖泊。

芳意香䰟应不恶。总在东湖,也到今时落。落在空斋犹有托。

幽人肯把佳词酢。

现代解析

这首词写的是清晨在小院里看到瓶中莲花凋谢的场景,但作者通过细腻的观察和丰富的联想,把简单的"花谢"写出了深刻的人生感悟。

上片(前五句)像一组特写镜头:
早晨的小院显得冷清,瓶里的水干了,莲花凋谢后花瓣变得单薄。这里用"红妆薄"形容残花,就像女子褪去了胭脂。凋落的花瓣不知飘向何处,连香气都像迷路般无处安放。这里把无形的花香比作有形的魂魄,特别生动。

下片(后五句)转入思考:
作者突然想到:这朵花的"香魂"其实并不委屈——就算当初长在东湖(野外的大池塘),现在也该凋落了。如今落在我的书斋里,反而能获得文人用诗词来祭奠。这里暗含深意:生命终会凋零,但若能遇到知音(幽人),用美好的文字来纪念,也是一种幸运。

全词妙在三个层次:
1. 观察细致:连瓶水蒸发、花瓣变薄的细节都捕捉到
2. 比喻新奇:把凋谢过程比作女子卸妆,把花香比作游魂
3. 立意升华:从花谢想到生命归宿,提出"被懂得的记忆就是最好的归宿"

就像我们现代人拍下一朵枯萎的花,配上文字发朋友圈——古人用诗词完成了相似的情感表达,只是更含蓄优雅。词中那种对短暂美好的珍惜,对知音难觅的感慨,至今仍能引起共鸣。

王慎中

王慎中 (1509年10月10日—1559年8月19日[1] ),字道思,早年因读书于清源山中峰遵岩,号遵岩居士,后号南江。因家庭排行第二,又称王仲子,晋江(今属福建)人。明代诗人、散文家,嘉靖八才子之首,为明朝反复古风的代表人物之一。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