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对明朝忠臣孙奇逢(号容城)的致敬之作。全诗通过四个层次展现了孙奇逢的高尚品格:
1. 忠义气节:开篇用"输金赴燕台"的典故,说孙奇逢像古代义士一样,变卖家产奔赴国难,他的忠诚连普通百姓都深受感动。"激草莱"指他的精神能激励底层民众。
2. 刚正不阿:第二联写他一生坚持原则,鄙视宦官权贵("宦竖"指魏忠贤之流),同时培养出两代优秀学生("卿材"指朝廷栋梁),说明他既是硬骨头又是好老师。
3. 学术传承:用伏生九十岁传经的典故,比喻孙奇逢高龄仍坚持讲学;用邵雍"行窝"的典故,说他像宋代大儒邵雍一样,在苏门山过着怡然自得的治学生活。
4. 后世敬仰:结尾直抒胸臆,说诗人路过苏门山时,觉得这里的山和孙奇逢的人品一样崇高("崔嵬"形容高大),表达无限敬仰。
全诗亮点在于将自然景观(苏门山)与人物品格融为一体,用"名山高士"的比喻,让读者感受到:真正的伟人就像高山一样,永远令人仰望。诗中历史典故的运用,既展现了孙奇逢的儒者风范,又避免了说教,让崇敬之情自然流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