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南宋爱国诗人文天祥在被俘两周年时写下的悲壮之作,用现代语言可以这样理解:
前两句回忆当年抗元失败:我带着十万磨好刀枪的士兵("横磨十万"指精锐部队),却因朝廷决策失误("坐无谋")导致惨败,如今回看那段在海上逃亡的岁月("海上州"指福建一带),只觉得光阴虚度。
三四句讽刺南宋官员的懦弱:宰相("大傅")只顾着熬药养生(暗指贪生怕死),将军们早早就想着投降保命("斫头休"指放弃抵抗)。这里用熬药和砍头的对比,突出官员们的荒唐可笑。
五六句写时代巨变与个人遭遇:天地都像被颠倒了一样(指元灭宋),这样的劫难真是千年难遇;而我的命运("身世")兜兜转转,又到了这个被俘的周年纪念日。
最后两句是最震撼的:这两年来,我对待死亡就像送佛归西般平静(佛教认为死亡是解脱)。此刻看着牢窗外淡淡的月光,长夜漫漫却内心坦然。这里"送佛"的比喻既体现视死如归的气节,又带着几分超脱的禅意。
全诗通过今昔对比,用"熬药"与"砍头"的讽刺画面、"送佛"的独特比喻,把一个民族英雄在绝境中的坚毅与孤独展现得淋漓尽致。最动人的是结尾那个望月的场景,明明处境绝望,却透着奇异的宁静,这种矛盾感正是文天祥精神力量的体现。
文天祥
文天祥(1236.6.6-1283.1.9),字履善,又字宋瑞,自号文山,浮休道人。汉族,吉州庐陵(今江西吉安县)人,南宋末大臣,文学家,民族英雄。宝祐四年(1256年)进士,官到右丞相兼枢密使。被派往元军的军营中谈判,被扣留。后脱险经高邮嵇庄到泰县塘湾,由南通南归,坚持抗元。祥兴元年(1278年)兵败被张弘范俘虏,在狱中坚持斗争三年多,后在柴市从容就义。著有《过零丁洋》、《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