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清晨江边突然变天的景象,充满动态的画面感和生活气息。
开头两句写清晨东风突然变得猛烈,晴朗的山间雾气骤然转阴,用"恶"字形容风势,用"忽"字强调天气突变,让人瞬间感受到大自然的无常。
中间四句用三组生动的动态画面:
1. "船随山共走"——船在江中行驶,两岸青山仿佛跟着船一起移动,这是坐船时特有的视觉错觉。
2. "雾与水相吞"——江雾弥漫,分不清哪里是雾气哪里是江水,两者交融在一起。
3. 由远及近的描写:先听到远处村寨的钲鼓声,再隐约看见桑麻丛中的村落,这种由声音到画面的过渡很有层次感。
最后两句转到生活细节:突如其来的雨没有规律可言,轻易就打湿了简陋的柴门。"无准则"三字既写雨势随意,也暗含人生无常的感慨;"柴门"这个意象则暗示着普通百姓的生活环境。
全诗妙在:
1. 用行走的船、流动的雾、飘摇的雨组成动态画卷
2. 通过声音(钲鼓)和视觉(桑麻村)的配合营造立体空间感
3. 最后落脚到柴门被雨打湿的生活细节,使自然景象与人间烟火自然衔接
4. 语言通俗却意境深远,让读者既能看见画面,又能感受到诗人对自然变化的敏锐观察
巩丰
(1148—1217)宋婺州武义人,字仲至,号栗斋。少受学于吕祖谦。孝宗淳熙十一年以太学上舍对策及第。历知临安县,政尚宽简。迁提辖左藏库卒。擅文辞,片词半牍,皆清朗得言外趣。尤工为诗。有《东平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