枕上
飘风不崇朝,骤雨不终日。
清寒入絺绤,御袷有馀郁。
天时不能调,人事那可必。
清灯耿孤窗,万籁助飗飘。
忧愁从中来,起坐发屡栉。
丈夫属有念,功名乃馀物。
突兀万间屋,此意何时毕。
长吟答寒螀,四壁转萧瑟。
清寒入絺绤,御袷有馀郁。
天时不能调,人事那可必。
清灯耿孤窗,万籁助飗飘。
忧愁从中来,起坐发屡栉。
丈夫属有念,功名乃馀物。
突兀万间屋,此意何时毕。
长吟答寒螀,四壁转萧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诗人独坐屋内,内心充满忧愁和思考的场景。
开篇用"狂风刮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的自然现象,暗示人生困境终会过去。接着描写天气转凉,单薄衣物已挡不住寒意,隐喻外部环境的变化让人难以适应。
诗人由天气联想到人生际遇:天时尚且难以预测,人间之事又怎能尽如人意?在孤灯摇曳的房间里,听着外面风雨交加的声音,忧愁自然涌上心头。他坐立不安,频频整理头发,表现出内心的焦虑。
但诗人并未沉溺于忧愁,而是展现出大丈夫的胸怀:真正值得思考的是更有意义的事,功名利禄不过是身外之物。他心中挂念的是"建造万间房屋庇护天下寒士"的远大理想,只是不知何时能实现。
最后以"对着秋虫长吟,四周更显凄凉"作结,既呼应开头的风雨夜,又透露出一种孤独但不屈的情怀。整首诗将个人忧愁与济世理想交织在一起,展现了知识分子忧国忧民的情怀和豁达的人生态度。
郑伯熊
郑伯熊(1124—1181),字景望,学者称敷文先生,永嘉城区(今温州市鹿城区)人,南宋绍兴十五年(1145)进士,曾任国子监丞、著作佐郎兼太子侍读,婺州知州、宁国知府等职。任上曾设书院印行二程之书,聚生徒二百余人,亲临教授。 郑伯熊继承和发扬洛学与关学,叶适、陈亮亦曾向他问学。遗著有《郑景望集》《郑敷文书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