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子脩丈约游西溪

西溪九月水清绝,流入法华浸山骨。掠波艇子轻于瓢,满载秋光款游客。

山僧解事列藏轴,觅遍题名感陈迹。卷中同是沧桑人,后死重来倍悽恻。

主人避世重乡贤,指点当时隐居宅。木主亲题月上名,荒庵香火馀芳洁。

百年人事忽翻新,野荷花现女儿身。影堂遗挂等閒事,庙貌湖山大有人。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九月西溪的清幽景色和人文情怀,通过几个生动的画面传递出时光变迁的感慨。

开篇用"水清绝"形容西溪的清澈,水流蜿蜒至法华山下,像浸润着山石。诗人乘着小船,轻快的船身仿佛飘在水面的葫芦,船上满载的不只是游客,更是整个秋天的美好风光。这里用"秋光"这个意象,把无形的季节之美变得具体可感。

山中僧人懂得访客心思,搬出珍藏的书画卷轴。诗人在这些题字中寻找前人的踪迹,发现卷中记载的人物和自己一样都是历经沧桑的过客。这种"后死者重访故地"的设定,让怀旧之情更显深刻。

当地主人带着诗人探访隐士故居,看到题着"月上"名字的木牌和简陋庵堂里未断的香火,这些细节暗示着虽物是人非,但精神传承仍在。最后笔锋一转,说百年间世事巨变,野荷丛中仿佛能看到当年女子的身影,而祠堂里的遗物已成寻常,真正守护这片山水的,是活在后人记忆中的先贤。

全诗以景入情,通过"水-船-卷轴-故居-荷花"的游览线索,将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层层交织。最打动人的是那种"物是人非却又精神永续"的复杂感受:山水依旧,题字犹存,但人事已非;不过只要还有人记得,先贤的精神就永远活在湖山之间。这种对时间流逝的怅惘与对精神传承的欣慰,构成了诗歌情感的丰富层次。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