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杨柳行(人事不齐也)
惠逆凶吉从,匪以人事配。
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一解)。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二解)。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三解)。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四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五解)。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六解)。
大道昧于蒙,多令亡故态(一解)。
泰伯称至仁,一止嗣谁夺。
回也踵圣轨,厥终丽夭罚(二解)。
伋子不逃死,与寿同并命。
伯奇以孝章,厥考非不令(三解)。
申徒昔蹈河,三闾亦怀沙。
奢突不旋踵,罹毒理则那(四解)。
孔仪交优游,冶死已有馀。
囊瓦秉国程,宛爇已不居(五解)。
君一臣则二,大易精义昭。
扶抑每不胜,天道时增忧(六解)。
现代解析
这首诗通过一系列历史人物的命运对比,探讨了"善恶报应不公"这一深刻主题。全诗用六段故事层层递进:
第一段先抛出核心困惑:善恶祸福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对应,天道常常被蒙蔽,让许多事情违背常理。
随后用五组对比案例展开:
1.好人没好报:泰伯(周文王伯父)品德高尚却断子绝孙,颜回(孔子最贤弟子)追随圣人却早夭。
2.孝子遭殃:伋子(卫国贤太子)不愿逃死,伯奇(周代孝子)被继母陷害,他们的父亲并非昏君却无力保护。
3.忠臣悲剧:申徒狄(商朝忠臣)投河,屈原投江,伍奢(楚国忠臣)全家被害,这些忠良都遭遇不测。
4.坏人得势:孔仪(不详,疑为佞臣)逍遥自在,费无忌(楚国奸臣)害人后还活得滋润;囊瓦(楚国贪官)掌权导致国家衰败。
5.天道失衡:君臣关系本该像《易经》说的阴阳平衡,但现实中正义常被压制,让人对天道产生忧虑。
全诗魅力在于用具体历史案例引发共鸣,打破"善有善报"的传统观念,直面现实中的不公。这种对命运无常的诘问,在今天依然能引发读者对正义、公平的思考。诗中密集的典故如同历史镜子,照见古今相通的人生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