飞来山

有山昔飞来,神怪安可测。
万壑鼓风雷,千岩为羽翼。
胡为忽移徙,到此无倾侧。
灵越得奇峰,琅琊失遗迹。
烟云随而至,杉篁古所植。
如何草创时,躺作瞿昙宅。
闻之有苾刍,岁久苦刓刻。
凿声响深崖,火烬淬层壁⑴。
平为土木基,蔑有苍翠色。
金粟千亿身,窣堵百馀尺。
回廊尽复叠,寸地无闲隙。
一聚红尘中,万瓦青烟羃。
成彼有为善,斯可长太息。
我试来寻山,山形俱变易。
方念此崭绝,安得如往昔。
不谓山之足,下落言偃室。
知是骞翥时,于兹堕岩石。
屹尔画疆畔,其谁敢侵蚀。
随宜得形胜,触目见崷崒。
小桂结沈阴,清露有疏滴。
巾履日可赏,琴樽雅成饰。
多谢对幽岑,亦足开烦臆。
若在祇园间,岂更存馀碧。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神秘飞来山的奇幻故事,通过生动的画面和层层递进的思考,展现了自然与人文的碰撞。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琅琊失遗迹")用神话笔法描写山的来历:这座山突然从天而降,带着风雷之声和千岩万壑,从琅琊飞到灵越,像长了翅膀般神奇。诗人用"神怪安可测"强调其不可思议。

第二部分("烟云随而至"到"万瓦青烟羃")写人类对山的改造:原本云雾缭绕、古树参天的自然景观,被僧人改建成佛寺。凿崖建庙的过程破坏了山体本色,金碧辉煌的寺庙群覆盖了整座山,青烟取代了苍翠。

第三部分("我试来寻山"到"亦足开烦臆")写诗人寻访时的感受:发现山形已变,但在山脚意外找到言偃(孔子弟子)故居遗址。诗人认为这是飞山时掉落的岩石所化,现在成为文人雅士抚琴饮酒的幽静场所。

最后四句是诗人的感慨:虽然佛寺庄严,但若保持原始风貌,满山青碧岂不更好?这种对自然与人文平衡的思考,至今仍具现实意义。

全诗妙在将神话传说(飞来峰)、自然景观与人文历史巧妙融合,通过强烈对比(古树vs佛寺、自然vs人工),表达了对过度开发自然的隐忧。诗中"凿声响深崖""万瓦青烟"等描写,堪称古代版的"生态环境保护"主题,能让现代读者会心一笑。

蒋堂

(980—1054)宋常州宜兴人,字希鲁,号遂翁。真宗大中祥符五年进士。历任知县、通判、知州。召为监察御史,迁侍御史。累知应天府、杭州、益州等地。以礼部侍郎致仕。为人清修纯饬,好学,工文辞,有《吴门集》。今存《春卿遗稿》。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