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寄斋尚书双松五桂图
公才天所笃,矫矫凌云姿。
班朝面槐棘,青春贯四时。
紫薇间红药,香与清风吹。
而我揽此图,霜干含芳滋。
乔松表遐心,粹然君子仪。
嵩高千丈齐,百木纷离披。
下荫丹桂花,松前开五枝。
譬彼芝兰秀,玉树连轩墀。
画师巧用意,根叶相猗猗。
达人体造物,至德通皇羲。
雨过长卉草,阳回倾藿葵。
功宣化自洽,感此动植知。
公其佐鸿钧,斯理更不疑。
桃李岂有言,成蹊如路逵。
一唱松桂篇,或可弦声诗。
班朝面槐棘,青春贯四时。
紫薇间红药,香与清风吹。
而我揽此图,霜干含芳滋。
乔松表遐心,粹然君子仪。
嵩高千丈齐,百木纷离披。
下荫丹桂花,松前开五枝。
譬彼芝兰秀,玉树连轩墀。
画师巧用意,根叶相猗猗。
达人体造物,至德通皇羲。
雨过长卉草,阳回倾藿葵。
功宣化自洽,感此动植知。
公其佐鸿钧,斯理更不疑。
桃李岂有言,成蹊如路逵。
一唱松桂篇,或可弦声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赞美一位德才兼备的高官(寄斋尚书)的,把他比作挺拔的松树和芬芳的桂树,表达了对他人格魅力和政绩的钦佩。
全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1. 赞美才华与品格(前八句)
开篇就说这位尚书是"天选之人",才华横溢,像高耸入云的松树一样出众。他在朝堂上("班朝面槐棘")始终保持着旺盛的精力("青春贯四时")。诗人看着画中的松树,感受到其中蕴含的坚韧品格,认为这完美展现了君子风范。
2. 双松五桂的象征(中间十句)
具体描写画中的松树和桂花:松树高大巍峨("嵩高千丈齐"),桂花在松树下绽放五枝。诗人用芝兰玉树等美好意象,形容这些植物相互映衬的和谐画面。通过画师的巧妙构思,暗示这位尚书就像松桂一样,既有松的刚直,又有桂的芬芳。
3. 升华到治国理政(后八句)
最后将自然景物与为政之道联系起来:就像雨露阳光滋养草木("雨过长卉草,阳回倾藿葵"),好的政策能惠及百姓。诗人相信这位尚书能辅佐君王治理天下("佐鸿钧"),就像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他的德行自然会感化众人。结尾说这首诗可以谱成歌曲传唱,进一步强调其可歌可颂的品质。
核心魅力:
- 用常见的松树、桂花比喻人物,形象生动易理解
- 从具体画面延伸到精神品格,再升华到治国理念,层层递进
- 虽然赞美高官,但通过自然景物委婉表达,显得含蓄高雅
-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等典故的化用,增添文化内涵却不晦涩
全诗通过一幅画,展现了对清廉有为官员的理想化期待,把植物生长与德政教化巧妙联系,传递了"好官就像好树,自然惠及四方"的朴素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