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暑集分得中字效柏梁体(癸酉(清同治十二年,一八七三年,三十岁))

高歌对酒感慨中,何来铁汉唱江东。
臭味多同兴正浓,酒令俨如军令逢。
欢然座上有车公,催人懊恼有西风。
欲以酒兵挫其锋,我马既同车既攻。
登坛大将策奇功(行点将酒令。),借箸为筹我适从。
俎豆坛坫快折冲,侍儿环绕肃军容。
奔足长阪怒花骢,爪肆拇战疾游龙。
左右猿臂挽强弓,中流砥柱特磨铜(立柱跑马左右弓皆酒令。)。
欲还世界气和融,书勋妙笔补天工。
座旁有客笑接踪,谓君所见何庸庸。
古来否泰与塞通,来往循环运不穷。
炎威太过势蒙茸,清凉一味椒空濛。
暑气亏时寒气充,无非造化之陶镕。
岂若趋炎热心胸,翻云覆雨角雌雄。
善哉斯言得折衷,恍闻暮鼓与晨钟。
消暑会亦有始终,阶下秋叶坠疏桐。
一堂高会剪烛红,相与欢进酒满钟。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场热闹的消暑酒会,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活泼的语言,展现了古人夏日聚会的豪情与智慧。

全诗可以分成三个部分:
1. 酒会盛况(开头到"中流砥柱特磨铜")
诗人用军事比喻描写酒令游戏:把酒令比作军令,把宾客比作将士,"点将酒令"就像排兵布阵,"立柱跑马"等游戏如同战场交锋。侍从们严肃地维持秩序,宾客们像战士般激烈比拼,整个场面既热闹又有序,充满豪迈气息。

2. 人生感悟("欲还世界气和融"到"暑气亏时寒气充")
在欢乐之余,诗人思考人生哲理:世界需要平衡("气和融"),就像暑热终会被凉爽取代。有宾客提出更深层的见解——世间万物都在循环变化("否泰与塞通"),酷暑严寒都是自然规律("造化之陶镕"),不必像势利小人那样趋炎附势。

3. 宴会尾声("岂若趋炎热心胸"到最后)
诗人赞同这位宾客的观点,认为这番话说得中肯,如同警醒人心的钟声。随着秋叶飘落,烛光摇曳的酒会也接近尾声,但宾主依然举杯畅饮,尽兴而归。

诗歌亮点:
- 把酒令游戏比作军事演练,新颖有趣
- 通过对话形式自然引出哲理思考
- 最后以景衬情(秋叶、烛光),余韵悠长
- 全篇洋溢着豪放乐观的生活态度

这首诗告诉我们:人生既要懂得享受当下的欢乐(如消暑酒会),也要明白盛极必衰的自然规律,保持豁达心态。这种既热情又通透的生活智慧,正是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写照。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