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五百年名世,应川岳灵秀而生,道德文章,海内仰泰山北斗,由封疆荐登端揆,威扬华夏、声震寰区,方冀魏公风度、诸葛经纶,正笏垂绅,重睹兴朝气象,讵料台星忽陨、柱石偏倾,东亚失贤良,中外士民同一哭;
四十载元勋,实朝野安危所系,恩荣际遇,人间极富贵神仙,忆曩昔侍从襜帏,猥以菲材、深感知己,幸甚潞国精神、汾阳福禄,奉觞晋爵,祝将上寿期颐,何意暂隔蜺旌、倏闻鹤驭,大名垂宇宙,馨香俎豆享千秋。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晚清重臣张之洞的,用现代语言来解析,可以分成上下两部分理解:

上联:功业与遗憾
前半段像一部快进的历史纪录片——先说张之洞是五百年一遇的人才("名世"),像山川孕育的精英。接着列举他的成就:文章道德受人敬仰("泰山北斗"),从地方官做到宰相("端揆"),威名传遍中国。人们期待他能像古代名臣魏征、诸葛亮那样辅佐朝廷,却突然传来他去世的消息("台星忽陨"),整个东亚都为失去这位贤者痛哭。

下联:情谊与永恒
后半段转为个人视角——作者回忆自己跟随张之洞四十年的经历,说他是国家顶梁柱("朝野安危所系"),享受过人间极致的尊荣。用"潞国""汾阳"这些长寿典故,原本以为他能健康长寿,没想到突然离世。最后升华:虽然人已逝,但他的名声永存("大名垂宇宙"),人们会永远纪念他。

写作特色:
1. 对比强烈:生前功业与突然离世形成反差,强化惋惜感
2. 时空交错:从五百年跨度到个人回忆,既有历史厚重又有真情实感
3. 用典自然:把诸葛亮等历史人物化作现代人熟悉的"标杆",让抽象赞美变具体
4. 情感递进:由公众哀悼转向私人追忆,最后升华为永恒纪念,像镜头从广角推到特写

这种写法既符合传统挽联的格式要求,又通过具体比喻让现代读者能直观感受到:张之洞在当时人心目中,就相当于国家栋梁+学术权威+政治领袖的多重身份,他的去世如同大厦折梁般令人痛心。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