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明皇幸蜀图
中书已罢张九龄,太守不识颜真卿。
黄虬跳梁虫狐死,仓皇蜀栈青螺行。
白衣父老前迎跸,羽骑林端出复没。
宫人憔悴下雕鞍,手摘园瓜供帝渴。
更无羯鼓打梁州,铃语郎当听未休。
剑门直上一千里,风尘澒洞天颜愁。
后队观者忽如堵,锦袍年少腰玉琥。
元礼力士非其俦,疑是王孙英且武。
咄哉王孙儋耳龙,奉天之辱将毋同。
黄虬跳梁虫狐死,仓皇蜀栈青螺行。
白衣父老前迎跸,羽骑林端出复没。
宫人憔悴下雕鞍,手摘园瓜供帝渴。
更无羯鼓打梁州,铃语郎当听未休。
剑门直上一千里,风尘澒洞天颜愁。
后队观者忽如堵,锦袍年少腰玉琥。
元礼力士非其俦,疑是王孙英且武。
咄哉王孙儋耳龙,奉天之辱将毋同。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的是唐玄宗在安史之乱中仓皇逃往四川的场景,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细节,展现了帝王落难的狼狈与悲凉。
开头两句提到罢免贤臣张九龄、不识忠臣颜真卿,暗示玄宗晚年昏庸导致国事衰败。接着用"黄虬跳梁"(指安禄山叛乱)和"虫狐死"(比喻忠良被害)形成强烈对比,逃亡队伍在蜀道艰难前行的画面跃然纸上。
诗中细节描写极具感染力:百姓穿着白衣迎接皇帝,骑兵在树林间时隐时现,疲惫的宫女下马摘瓜给皇帝解渴。这些细节生动展现了逃难队伍的窘迫。"更无羯鼓打梁州"一句,用昔日宫廷乐舞的消失,反衬出此刻的凄凉。
后半部分笔锋一转,描写围观人群中一位英武的年轻人,暗示民间仍有才俊。最后以"奉天之辱"(指唐德宗被叛军赶出长安的典故)作结,将玄宗的遭遇与历史教训相联系,深化了全诗的警示意味。
全诗通过对比手法(昔盛今衰)、细节刻画(逃难场景)和历史隐喻,既展现了特定历史时刻的生动画面,又暗含对统治者昏聩误国的深刻批判。语言形象生动,画面感强,让读者仿佛亲眼目睹了这场帝王落难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