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春日登楼的场景,诗人站在北固多景楼上,眺望远方,思绪万千。整首诗充满了一种悠远的历史感与自然的宁静之美。
第一句“醉拍阑干起白鸥”,诗人一边拍打着栏杆,一边醉意盎然地唤起了白鸥。这种动作展现出诗人内心的澎湃情感和自然的和谐之美。
接下来,“登临不尽古今愁”,诗人站在高处,不由自主地感慨起古今的忧愁。这种情感跨越了时间的界限,将自己的愁绪寄托于历史之中。
“六朝人物空流水,三国江山独倚楼”,这两句将历史上的六朝人物比喻为空无一物的流水,而三国时期的江山则依在楼头。这里诗人借自然景象表达对历史人物和时代的感慨,似乎在说,曾经的辉煌已随历史流逝,唯有眼前的景象依旧。
接下来,“秃发凉风吹木叶,孤城落日下帘钩”,诗人描绘了一幅凄凉的画面:光秃的树枝在凉风中摇曳,落叶纷飞;夕阳西下,孤独的城池在帘钩下显现出落寞的景象。
最后两句“海门不管兴亡事,犹送春潮打石头”,海门(指海门山)仿佛不经意间见证了人间的兴衰更迭,但依旧毫不在意地送来了春潮,拍打着坚硬的石头。这句话带有哲理性,暗示着自然界的规律和人事的变迁相比显得更为恒定和超然。
整首诗通过描绘登楼所见之景,表达了诗人对历史兴衰和个人情感的感慨。既有对过去辉煌不再的惋惜,也有面对自然界的无限感慨。诗中的意象丰富,情感自然流露,读来令人感受到一种淡淡的忧愁和深深的思考。
萨都剌
萨都剌(约1272—1355)元代诗人、画家、书法家。字天锡,号直斋。回族(一说蒙古族)。其先世为西域人,出生于雁门(今山西代县),泰定四年进士。授应奉翰林文字,擢南台御史,以弹劾权贵,左迁镇江录事司达鲁花赤,累迁江南行台侍御史,左迁淮西北道经历,晚年居杭州。萨都剌善绘画,精书法,尤善楷书。有虎卧龙跳之才,人称燕门才子。他的文学创作,以诗歌为主,诗词内容,以游山玩水、归隐赋闲、慕仙礼佛、酬酢应答之类为多,思想价值不高。萨都剌还留有《严陵钓台图》和《梅雀》等画,现珍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