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张之洞联

忠荩事三朝如一,懿惟大儒,出为社稷臣,早膺疆节,晚掌纶扉,实启中原闳局,矧昔东南保障,数省尤赖扶持,佐宪政日月重熙,得英才教育,勤施四方,共仰朝廷相司马;
先达溯十科有五,猥以后进,忝兼年家子,初谒秣陵,再瞻京雒,屡聆元辅名言,奈自左右睽违,千古空存淑艾,读遗疏堂廉震悼,痛国步艰难,不慭一老,岂徒江汉哭羊公。

现代解析

这首挽联是哀悼晚清名臣张之洞的,用现代语言拆解如下:

上联讲张之洞的功绩:
1. 忠诚勤勉:他侍奉过三代皇帝(咸丰、同治、光绪),始终如一。
2. 双重身份:既是学问大家(大儒),又是治国能臣(社稷臣)。
3. 职场履历:早年管地方(疆节),晚年入中央(纶扉),推动洋务运动(中原闳局)。
4. 地方贡献:在东南任职时,像保护伞一样护佑数省民生。
5. 教育改革:推行新政、兴办教育,为朝廷培养人才,堪比历史名相司马光。

下联写作者与张之洞的渊源:
1. 科举渊源:作者比张之洞晚十五届科举,自称"晚辈学生"(年家子)。
2. 三次见面:在南京(秣陵)、北京(京雒)多次聆听教诲。
3. 遗憾心情:后来失去联系,如今只能空读遗书。
4. 悲痛升华:不仅为失去师长伤心,更担忧国家失去栋梁后的艰难处境,就像当年百姓为贤臣羊祜哭泣一样。

全联亮点:
- 职场+情感双线:既像简历般罗列功绩,又穿插个人回忆,避免枯燥。
- 比喻接地气:用"保护伞""培养英才"等现代人能懂的说法。
- 格局打开:最后把个人哀思上升到对国家命运的忧虑,瞬间拔高立意。

就像现在追悼一位退休老领导:既细数他修高铁、搞扶贫的政绩,又回忆他指导自己的点滴,最后感叹"国家正需要这样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啊",既真诚又有深度。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