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十五夜梦游南湖追忆旧好因寄淮江

梦趁归心得故园,鸳湖游迹宛然存。
浓烟隔浦浮诸塔,春树分行绿一村。
万里烽烟游已勌,三年光景向谁论。
往来最忆尚书墅,柔橹伊哑直到门。

现代解析

这首诗写的是作者在梦中回到故乡南湖,回忆起过去的美好时光,表达了对家乡和故人的深切思念。

首联写梦境:作者在梦中随着归心回到了故乡,南湖的景色依然清晰可见。"鸳湖"指南湖,"游迹"指过去游玩的地方。这两句营造出一种亦真亦幻的氛围,梦中的故乡既熟悉又遥远。

颔联写梦中景色:远处浓烟笼罩着对岸的佛塔,近处春天的树木整齐排列,染绿了整个村庄。这两句用"隔浦"和"分行"形成空间层次感,描绘出一幅江南水乡的春日画卷。

颈联转入现实感慨:漂泊万里已经疲惫,三年的光阴不知向谁诉说。"万里烽烟"暗示战乱年代,"三年光景"可能是实指也可能是虚指,表达时光流逝的无奈。

尾联最动情:最怀念的是往来尚书别墅的日子,记得那时摇橹的声音"伊哑"作响,小船一直划到门前。"柔橹伊哑"这个象声词特别生动,让读者仿佛能听到当年的桨声,感受到那份温馨。

全诗通过梦境与现实的交织,将思乡之情写得既朦胧又真切。最打动人的是那些具体的生活细节:佛塔、春树、摇橹声,这些平常景象因为承载着记忆而显得格外珍贵。诗人没有直接说多么想念,但通过这些画面,让读者能真切感受到他对故乡的深情。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