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书

茅斋重整旧芸编,笔迹依稀认少年。
零落几同书带草,搜罗曾费典衣钱。
邺侯架上签应满,蒙叟薪中火漫传。
老诵南陔真有味,诸孙倾耳更琅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摊书》描绘了一位老者在整理旧书时的感慨与温馨的家庭场景,文字质朴却充满深情。

开头两句写老人整理书房,翻到年轻时写的书稿,依稀辨认出少年时的笔迹——就像我们翻到高中日记时,既陌生又怀念的感觉。这些书曾像野草一样零落散失,为了收集它们,他甚至当过衣服换钱,可见对书的痴迷,如同现在有人省吃俭用买绝版书。

中间提到"邺侯"(古代藏书家)和"蒙叟"(庄子典故),用古人对比:自己的书架虽不如邺侯丰富,但也不像庄子那样把书当柴烧。这种自嘲中带着满足,就像藏书爱好者说"我书架虽乱,但本本都是宝贝"。

最动人的是结尾画面:老人读着《南陔》(诗经中讲孝道的诗),孙辈们围坐倾听,琅琅书声回荡。这场景既有文化传承的庄重,又有天伦之乐的温暖,就像爷爷给孙辈讲老故事时,皱纹里都漾着笑意。

全诗用整理旧书串起三个层次:对青春的回望(笔迹)、对藏书的热爱(典衣)、对亲情的珍视(诸孙)。没有华丽辞藻,就像一位老人边拂去书尘边絮叨往事,让读者看到书籍如何连接着一个人的过去与现在,知识如何在一家人之间流动生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