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雨

桄榔叶底夜声寒,乡思无由梦里看。
明发不堪江上望,苍梧云尽水漫漫。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雨夜思乡的场景,语言简单却情感深沉。

第一句"桄榔叶底夜声寒"写的是雨打在桄榔树叶上的声音,在寒冷的夜晚显得格外清晰。这里用树叶声和寒意营造出孤寂的氛围。

第二句"乡思无由梦里看"直接点明主题:思念家乡却无法在梦中相见。说明思乡之情强烈到连做梦都见不到故乡,更显无奈。

第三句"明发不堪江上望"写天亮后不敢站在江边远望,因为知道望也望不到家乡。这种"近乡情更怯"的心理很真实。

最后一句"苍梧云尽水漫漫"用开阔的江景作结:苍梧山上的云散尽了,眼前只有无尽的江水。这个画面既壮阔又苍凉,把思乡的愁绪融入天地之间。

全诗妙在: 1. 从夜雨声写到天明江景,时间自然过渡 2. 用"叶声寒""水漫漫"等具体景物承载抽象乡愁 3. 最后留白的意境,让读者自己体会那种望穿秋水的思念

就像一个人深夜听着雨声想家,熬到天亮站在江边发呆,明明知道家乡在远方却看不见,这种感受很多人都经历过,所以特别能引起共鸣。

王恭

王恭(1343-?),字安仲,长乐沙堤人。家贫,少游江湖间,中年隐居七岩山,为樵夫20多年,自号“皆山樵者”。善诗文,与高木秉、陈亮等诸文士唱和,名重一时。诗人王 曾为他作《皆山樵者传》。明永乐二年(1404年),年届六十岁的王恭以儒士荐为翰林待诏,敕修《永乐大典》。永乐五年,《永乐大典》修成,王恭试诗高第,授翰林典籍。不久,辞官返里。王恭作诗,才思敏捷,下笔千言立就,诗风多凄婉,隐喻颇深。为闽中十才子之一,著有《白云樵集》四卷,《草泽狂歌》五卷及《风台清啸》等。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