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重视文化教育的官员形象,展现了他治理边疆的政绩与抱负。
前两句点明地点和人物——在靠近广东的方城地区,有位推崇儒学的刺史(地方官)。"千箱富"形容他藏书丰富,"九转秋"用炼丹比喻他学识经过反复锤炼。这两句通过书籍和学问的意象,塑造了一位饱读诗书的地方官形象。
中间两句写他的政绩:用怀柔政策使边远少数民族归顺("远夷恩自洽"),作为勤政爱民的好官应该被记入史册(可惜缺字处应是"留"或"收")。这里展现了儒家"以德服人"的治理理念。
最后两句是作者的期许:希望将来能被朝廷重用("前席"指皇帝召见),届时愿意为边疆治理出谋划策("借筹")。结尾既表达了政治抱负,又暗含对当前任职的满意。
全诗用平实的语言,通过藏书、治绩、抱负三个层次,塑造了一位儒雅能干的地方官形象。诗中"丹馀九转"的比喻和"借筹"的典故虽有些文雅,但整体上通俗易懂,展现了传统士大夫"修身治国平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