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与祠岳再呈通判沈侯

蔡侯不是不寻仙,俗骨由来欠玉鞭。
待得麻姑重前约,只应瀛海已桑田。

现代解析

这首诗讲的是一个人对修仙的向往与现实的无奈,语言直白但意境深远。

前两句"蔡侯不是不寻仙,俗骨由来欠玉鞭"意思是:蔡侯(可以理解为一个普通人)并不是不想去修仙,只是他天生就是个凡夫俗子,缺少成仙的资质。"玉鞭"在这里比喻成仙所需的灵性或者机缘。

后两句"待得麻姑重前约,只应瀛海已桑田"用了神话典故:麻姑是传说中的仙女,她说自己见过东海三次变成桑田。这两句是说,就算等到麻姑来兑现修仙的约定,恐怕那时候沧海都变成桑田了(暗指时间太久远,人生短暂等不到)。

整首诗的精髓在于:
1. 用轻松幽默的语气说出了一个严肃的人生困境:人都有超越平凡的愿望,但往往受限于现实条件
2. 通过"麻姑""瀛海桑田"这些神话意象,把抽象的遗憾写得生动具体
3. 表面在说修仙,其实可以联想到任何人生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4. 最后两句特别有画面感,让人联想到"等到花儿都谢了"的现代俗语,古今情感相通

这种把深刻人生感悟用神话故事轻松表达的手法,既有趣味性又有哲理性,正是古典诗词的魅力所在。

赵抃

赵抃(biàn)(1008年—1084年), 字阅道,号知非,衢州西安(今浙江省衢州市柯城区信安街道沙湾村)人。北宋名臣。元丰七年(1084年),赵抃逝世,年七十七,追赠太子少师,谥号“清献”。赵抃在朝弹劾不避权势,时称“铁面御史”。平时以一琴一鹤自随,为政简易,长厚清修,日所为事,夜必衣冠露香以告于天。著有《赵清献公集》。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