渡黄河西岸行万山中
积土如穹庐,叠石如夏屋。落日如车轮,奔驰入荒谷。
风含万里声,草无一寸绿。人言开辟时,地水相抵触。
至今水裂痕,纵横贯山腹。山腹俯千寻,其下窈而曲。
当年海底形,一一森在目。昆崙西来脉,矫若龙蛇伏。
积气尽东趋,尾闾成大陆。神功不到处,留此鸿荒局。
八月雪花飞,高峰削寒玉。盘天入泱莽,度地有盈缩。
欲穷变化根,心远境转促。翻羡北窗人,卧游一丘足。
现代解析
这首诗词描绘了作者在渡黄河西岸、穿越万山中的壮丽景象和深沉感慨。
开篇,作者用生动的比喻来形容自然景象:堆积的泥土像圆形的帐篷,重叠的石头像夏天的房屋,落日的余晖像车轮一样,疾驰进入荒凉的山谷。这些比喻不仅形象生动,还给人一种辽阔、苍茫的感觉。
接着,作者描述了风吹过的声音和荒凉的草地,没有一丝绿色,仿佛在诉说着大地的荒凉和历史的沧桑。人们传说在天地初开时,地和水相互抵触,至今水流的痕迹还纵横交错地贯穿山腹。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壮丽,还蕴含着对历史的深沉思考。
作者俯视山腹,发现其深邃而曲折,仿佛当年海底的地形依然清晰可见。这让他联想到昆崙山脉从西方蜿蜒而来,像龙蛇一样潜伏着,积聚的气息向东流动,最终形成了大陆。这些描写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神奇,还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
然而,神功不到之处,留下了这片鸿荒之地。八月雪花飞舞,高峰如削寒玉,盘天入泱莽,度地有盈缩。这些景象既壮丽又神秘,让人感受到自然的无常和生命的渺小。
最后,作者表达了自己想要穷尽变化之根的愿望,但心境却因环境的转促而变得急切。他羡慕那些能够卧游一丘的人,因为他们能够以更平静的心态去欣赏和理解自然。这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深刻感悟和对人生的思考。
总的来说,这首诗词通过生动的比喻和深沉的感慨,展现了自然的壮丽和历史的沧桑,体现了作者对自然的敬畏和探索,以及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