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生动的动物形象和奇幻的场景,描绘了一位禅师的超然境界。
前两句"龙准高不高,虎颐短不短"用龙鼻和虎下巴作比喻,表面在讨论外貌特征,实则暗示禅师超越了世俗的评判标准——既不高也不矮,既不短也不长,处于一种恰到好处的圆满状态。这种描写打破了常规认知,暗含禅宗"不落两边"的中道思想。
后两句"半夜昆崙儿,两手扶银椀"转入更富想象力的场景:深夜时分,一个来自昆仑山(传说中神仙居住之地)的童子,双手捧着银色碗盏。这个意象充满神秘色彩,银碗可能象征纯净的佛性,而童子扶碗的动作则暗示着对佛法的珍视与传承。
全诗通过非常规的比喻和超现实的画面,展现了禅师超越二元对立的智慧境界。诗人没有直接说理,而是用具体形象让读者自己体会:真正的禅者就像昆仑仙童一样,超然物外却又脚踏实地,在平凡中见神奇。这种不说破的表达方式,正是禅诗"不立文字"特色的典型体现。
释子淳
释子淳(?~一一一九),俗姓贾,剑门(今四川剑阁县北)人。幼出家大安寺,弱冠为僧。初参玉泉芳禅师,次扣大沩真如之室,后彻證于芙蓉道楷禅师。住邓州丹霞。为青原下十二世,芙蓉道楷禅师法嗣。徽宗宣和元年卒。《嘉泰普灯录》卷五、《五灯会元》卷一四有传。今录诗二百一十首,编为二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