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洞山十咏·冰壶洞》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神奇而幽静的洞穴景象,充满了自然的美感和哲理的思考。
首句“洞外烟云肤寸合”,说的是洞外云雾缭绕,仿佛轻纱般覆盖在山间,给人一种朦胧而神秘的感觉。这里的“肤寸”形容云雾的轻薄,仿佛触手可及,但又难以捉摸,展现了自然的柔和与变幻。
第二句“洞中冰雪百寻飞”,则转向洞内的景象,洞中冰雪纷飞,仿佛有百尺高的瀑布在飞舞。这里的“百寻”形容冰雪的高度和气势,给人一种寒冷而壮丽的感觉,与洞外的柔和云雾形成鲜明对比,展现了洞穴内外的不同风貌。
第三句“壶中日月凭谁记”,引入了“壶中日月”的典故,意指时间在洞中仿佛停滞,日月轮转无人记录。这句诗表达了对时间流逝的思考,暗示洞穴中的世界与外界的时间不同,给人一种超脱现实的感觉。
最后一句“水自飞淙云自归”,描述了水流自然飞溅,云雾自行回归的景象。这里的“自”字强调了自然的自在与和谐,水流和云雾都不受外界的干扰,按照自己的规律运行,体现了自然界的宁静与安详。
整首诗通过对洞穴内外景象的描绘,展现了自然的美丽与神秘,同时也引发了对时间和自然的思考。它用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一幅幽静而深远的画面,让人感受到大自然的魅力与哲理。
金履祥
(1232—1303)宋元间婺州兰溪人,字吉父。少有经世志,博览群书。及壮,知向濂、洛之学,事同郡王柏,从登何基之门,专治朱熹之学。咸淳七年,襄樊围急,建言由海道攻燕,所言经过地方、洋面等,悉与后来元朝海运路线相符。德祐初,起为史馆编校,不就。宋亡,隐金华山中,训迪后学。晚居仁山下,学者称仁山先生。卒谥文安。有《大学疏义》、《论语集注考證》、《通鉴前编》和《仁山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