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庙峡用少陵寒峡韵

昨暮泊中宿,秋气感百端。晨入大庙峡,四崖障风寒。

日烈草木瘦,路细行人单。鱼龙逼沸郁,咫尺歌涛翻。

奋棹就沙嘴,怖止未敢餐。此生长行路,畏说行路难。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次秋日乘船经过大庙峡的惊险经历,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真实的心理感受,展现了人在自然面前的渺小与敬畏。

开头四句像电影开场:昨晚停船在中宿(地名),秋意让人思绪万千。清晨进入大庙峡,四面高耸的崖壁把寒风都挡住了。这里用"秋气感百端"暗示旅途的复杂心情,而"崖壁挡风"的描写既真实又有象征感,仿佛大自然筑起了屏障。

中间四句是特写镜头:烈日把草木都晒蔫了,狭窄的山路上行人孤单。江水翻滚得像煮沸的开水,鱼龙(指水中生物)被逼得躁动不安,船边咫尺之遥就是翻腾的浪涛。这里用"草木瘦"的拟人化描写突出环境严酷,"咫尺歌涛翻"的"歌"字用得巧妙,把危险的浪涛声形容得像在唱歌,形成危险与诗意并存的画面。

最后四句是心理独白:奋力划船靠向沙洲,吓得连饭都不敢吃。诗人感叹这辈子走过很多路,但此刻最怕提起"行路难"三个字。这里"怖止未敢餐"的细节特别真实,把惊魂未定的状态写得活灵活现。结尾的"畏说行路难"不是矫情,而是劫后余生的真实感受。

全诗最打动人之处在于:用朴素的语言记录了一次普通旅程中的惊险时刻,没有夸张的修辞,却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诗人对自然威力的敬畏,对生命脆弱的感慨,都融化在"烈日瘦草木""咫尺翻浪涛"这些具象描写中。特别是最后不敢吃饭的细节,让古代诗人的形象突然变得非常鲜活真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