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用桂树的遭遇,道出了人才被埋没的无奈。
前两句写桂树生存环境的恶劣:霜雪重压让它奄奄一息,荆棘杂草疯狂生长想把它彻底埋没。这里用自然界的残酷竞争,暗喻人才在恶劣环境中艰难求生的状态。
后两句是点睛之笔:桂树最怕被樵夫砍去,当成普通柴火贱卖掉。苏州在当时是繁华都市,"一束柴"的对比更显讽刺——本该芬芳的高洁桂树,最终沦为灶台里的燃料。这就像有才华的人,被不识货的人糟蹋浪费。
全诗妙在借物喻人,把怀才不遇的愤懑,化作桂树的自述。我们仿佛听见桂树在叹息:与其被庸人糟践,不如当初就枯死在风雪中。这种"宁为玉碎"的骨气,正是打动人心的地方。
白居易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太原,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