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兄复先还戍辽东
从兄少小辞乡县,二十五年才一见。
只今已是四十馀,平生涉历艰难遍。
忆初伯父送兄行,千里拿舟同入京。
长安道上不忍别,临岐忍泣仍吞声。
别来几时伯父死,旧业尽遗与二姊。
大姊有家二姊亡,一门骨肉今能几。
兄早从军多苦辛,漂泊天涯惟此身。
拜迎折腰事官长,顾盻回头无室人。
去时同行多队伍,逃亡强半丁男补。
十岁边头始问婚,有子读书今十五。
营中无事但耕锄,输官岂复求赢馀。
地宽买牛多种粟,路远念家难寄书。
弟来北京己二载,东去关山近辽海。
都门邂逅不相识,乡音尽变颜容改。
塞上风沙凋敝裘,说着故园双泪流。
挑灯细论征戍苦,酌酒暂消离别愁。
匆匆相见何曾久,明日官桥又分手。
朔雪还连玉塞云,东风未发金台柳。
莫言碌碌军籍中,丈夫讵肯悲途穷。
不见汾阳起微贱,唐史犹传第一功。
只今已是四十馀,平生涉历艰难遍。
忆初伯父送兄行,千里拿舟同入京。
长安道上不忍别,临岐忍泣仍吞声。
别来几时伯父死,旧业尽遗与二姊。
大姊有家二姊亡,一门骨肉今能几。
兄早从军多苦辛,漂泊天涯惟此身。
拜迎折腰事官长,顾盻回头无室人。
去时同行多队伍,逃亡强半丁男补。
十岁边头始问婚,有子读书今十五。
营中无事但耕锄,输官岂复求赢馀。
地宽买牛多种粟,路远念家难寄书。
弟来北京己二载,东去关山近辽海。
都门邂逅不相识,乡音尽变颜容改。
塞上风沙凋敝裘,说着故园双泪流。
挑灯细论征戍苦,酌酒暂消离别愁。
匆匆相见何曾久,明日官桥又分手。
朔雪还连玉塞云,东风未发金台柳。
莫言碌碌军籍中,丈夫讵肯悲途穷。
不见汾阳起微贱,唐史犹传第一功。
诗意解析(由AI总结)
这首诗《送兄复先还戍辽东》讲述了两兄弟久别重逢又即将分离的故事,充满了对家庭、命运和人生的深沉感慨。
诗的开头,诗人回忆起与兄长分别多年,直到二十五年后才再次相见。这时,两人都已过了四十岁,经历了人生的种种艰难。诗人想起当年伯父送别兄长时的情景,大家都不忍分离,却又不得不强忍泪水告别。接下来的段落,诗人讲述了家庭的变迁:伯父去世,家业留给了两位姐姐,但大姐姐已出嫁,二姐姐也已去世,家族成员日渐稀少。
诗人接着描绘了兄长从军后的艰辛生活。兄长在军中漂泊,孤身一人,没有家庭的温暖。他年轻时随军出征,多次逃亡,直到十岁才在边疆成家,如今儿子已经十五岁,正在读书。尽管在军营中生活艰苦,兄长依然努力耕种,维持生计,但思念家乡的心情却无法通过书信传达。
当诗人与兄长在北京重逢时,两人已几乎不认识对方,乡音已改,容颜也变了。兄长在塞外的风沙中生活,衣着破旧,提起故乡时不禁流下眼泪。两人在灯下细谈征戍的艰辛,借酒暂时忘却离别的愁绪。然而,重逢的时间短暂,明天两人又将分别。
最后,诗人鼓励兄长,尽管身在军籍,生活平凡,但不必为命运感到悲伤。他提到历史上著名的汾阳王郭子仪,虽然出身微贱,但最终成为唐朝的第一功臣,暗示兄长未来也可能有出头之日。
这首诗通过兄弟重逢与分别的故事,表达了对家庭、人生和命运的深刻思考。诗人用朴实的语言描绘了兄长从军的艰辛,以及两人对故乡的思念,展现了普通人在乱世中的无奈与坚韧。同时,诗中也透露出对未来的希望,鼓励兄长在艰难中坚持下去。整首诗情感真挚,语言平实,却能深深打动人心。
曾棨
曾棨(1372-1432) 字子棨,号西墅,江西永丰人。明永乐二年状元,人称“江西才子”。其为人如泉涌,廷对两万言不打草稿。曾出任《永乐大典》编纂。曾棨工书法,草书雄放,有晋人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