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朝乾隆皇帝写的,主题是祈求降雨缓解旱情。他用平实的语言表达了一个帝王面对自然灾害时的焦虑与无奈。
开篇"逮予登大宝"(自从我登基以来)直接点明身份,用"何年弗望霖"(哪年不盼望下雨)道出常年为干旱发愁的状态。北方春天惯常干旱,让他忧心忡忡。"渺渺愁予心"这个叠词生动表现了忧愁绵长不绝。
中间部分写祭祀求雨。"举常雩"指举行常规的祈雨仪式,"吁恩仰帝临"是向上天祈求恩泽。这里能看到古代帝王在自然面前的谦卑,即便贵为天子也要虔诚祈祷。
后四句写降雨后的情况:夏天终于等到雨水,虽然错过了麦子生长期("无救麦针"),但秋粮还有希望("大田常可冀"),这让他的忧虑稍微缓解("怀略纾秋深")。"纾"字用得精准,形容压力像绳子一样慢慢松开。
全诗没有华丽辞藻,像在写工作日志,但恰恰这种朴实记录让我们看到:即便是权力巅峰的皇帝,面对旱灾时也和普通农民一样焦虑,只能寄希望于天公作美。诗中反复出现的"愁""忧""望"等字眼,让高高在上的帝王形象变得真实可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