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愿
棉袄棉裤大汉装,头戴绒帽背靠墙。
投老乡居吾久望,袖屠龙手曝冬阳。
岁暮熙然小村庄,不须太富高楼煌。
衣食能够稍馀粮,邻来舍往时敲窗。
大人不怪吾老苍,偶住言笑二三声;
小儿不畏吾诃佯,捋我髯须踞我膛。
青山安静绕四方,随春而绿共秋黄。
有水长与山低昂,后山趋出前山航。
辞年有节循水梁,沿水千村络绎忙;
礼肉精肥半相当,呼鞭著绢儿童香。
我虽孤独未遗旁,亦有人来奉醪觞;
抬桌出庭桃纸张,请翁秃笔书斜行。
千万奇字久已忘,遍遍书此“喜乐长”。
东家腊祭邀翁尝,西家婚丧翁饮浆。
一朝翁去聚相帮,薄棺送翁西山冈。
不用碑铭记行藏,坟前栽桑无白杨。
日日经过茅荆荒,偶指圮墓言儿郎:“有老昔住吾邻房,无亲无友姓名亡。
临老飘泊寄吾邦,不知何事来何乡。
稍兼痴蠢易相将,久已死矣无庸伤”。
投老乡居吾久望,袖屠龙手曝冬阳。
岁暮熙然小村庄,不须太富高楼煌。
衣食能够稍馀粮,邻来舍往时敲窗。
大人不怪吾老苍,偶住言笑二三声;
小儿不畏吾诃佯,捋我髯须踞我膛。
青山安静绕四方,随春而绿共秋黄。
有水长与山低昂,后山趋出前山航。
辞年有节循水梁,沿水千村络绎忙;
礼肉精肥半相当,呼鞭著绢儿童香。
我虽孤独未遗旁,亦有人来奉醪觞;
抬桌出庭桃纸张,请翁秃笔书斜行。
千万奇字久已忘,遍遍书此“喜乐长”。
东家腊祭邀翁尝,西家婚丧翁饮浆。
一朝翁去聚相帮,薄棺送翁西山冈。
不用碑铭记行藏,坟前栽桑无白杨。
日日经过茅荆荒,偶指圮墓言儿郎:“有老昔住吾邻房,无亲无友姓名亡。
临老飘泊寄吾邦,不知何事来何乡。
稍兼痴蠢易相将,久已死矣无庸伤”。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朴实温暖的乡村生活场景,通过一位老者的视角展现了中国传统农村的人情之美。全诗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到"踞我膛")像一幅冬日风俗画:穿着厚棉衣的老人靠在墙边晒太阳,村里大人小孩都爱亲近他——大人不嫌他老,小孩敢拽他胡子爬他身上玩。这些细节生动表现了乡村邻里间毫无隔阂的亲密关系。
中间部分("青山安静"到"书斜行")用山水为背景,展现四季轮回中的乡村生活。春天青山变绿,秋天又转黄,溪水绕着山流淌。过年时人们带着礼物走亲戚,孩子们穿着新衣放鞭炮。虽然老人没有亲人,但村民会请他喝酒,让他写"喜乐长"的春联,说明他在村里很受尊重。
最后部分("东家腊祭"到结尾)写老人去世后的情景。村民帮他操办后事,把他葬在西山,坟前种桑树而非白杨(桑树象征生命延续)。多年后,当孩子们问起这座荒坟,村民会记得曾有位善良的外乡老人在这里安度晚年。结尾淡淡一笔带过老人身世之谜,反而更凸显乡村包容异乡人的温情。
全诗魅力在于:
1. 用晒太阳、写春联等生活细节,展现中国乡村特有的"人情味"
2. 通过老人被接纳的故事,体现"远亲不如近邻"的传统价值观
3. 语言像唠家常般自然,比如"捋我髯须踞我膛"这种充满生活气的描写
4. 对生死态度豁达——不立碑只种桑,体现"落叶归根"的生命观
这种带着烟火气的诗意,让人感受到:即使平凡的人生,只要被温暖对待,就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