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石居松化石印歌
深谷立龙爪矛戟,风雨电雷汹拒格。
电归雷散自吟风,韵八箫韶殷山泽。
有脂不流作虎魄,反真凝髓成霜白。
一朝劫至遭樵斤,持与市人呼作石。
梅子怀玉披褐衣,弄印成刓自诧希。
嗟余秃颠眊视微,取广多识朝扣扉。
脩短较石焉敢几,万物出机还入机,狡猾变化奚是非。
电归雷散自吟风,韵八箫韶殷山泽。
有脂不流作虎魄,反真凝髓成霜白。
一朝劫至遭樵斤,持与市人呼作石。
梅子怀玉披褐衣,弄印成刓自诧希。
嗟余秃颠眊视微,取广多识朝扣扉。
脩短较石焉敢几,万物出机还入机,狡猾变化奚是非。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块神奇的松化石如何从自然奇观变成文人印章的故事,充满奇幻色彩和人生哲理。
开篇用震撼的画面感描写松树化石的形成过程:深谷中像龙爪般张开的松树,经历雷电风雨的洗礼后,树汁凝结成琥珀般的物质,最终变成霜白色的化石。这里用"电归雷散自吟风"的拟人手法,展现大自然塑造奇观的神奇力量。
中间部分笔锋一转,讲这块化石被樵夫意外发现,当成普通石头卖到市集。直到遇见懂行的"梅子"(可能指作者朋友),才发现它的珍贵,将其刻成印章。通过"怀玉披褐衣"的比喻,暗讽世人常把珍宝当普通物件。
最后作者以自嘲的口吻说:我这样头发稀疏、老眼昏花的人,能见识这样的奇石真是幸运。进而引发深层思考——万物都有其自然规律("出机入机"),看似偶然的变化("狡猾变化")其实都蕴含天机,不必执着于是非对错。
全诗妙在:
1. 把石头形成过程写得像神话故事,雷电风雨都像有生命
2. 通过"珍宝被当普通石头"的反转,暗喻人才被埋没的社会现象
3. 结尾从具体物件升华到宇宙规律,用"万物出机还入机"道出超脱豁达的人生态度
就像我们看到一块奇特的石头,诗人却能联想到它千万年来的奇幻经历,并从中悟出人生道理,这种联想力正是诗歌的魅力所在。
姚鼐
姚鼐(nài)(1731~1815)清代著名散文家,与方苞、刘大櫆并称为“桐城三祖”。字姬传,一字梦谷,室名惜抱轩(在今桐城中学内),世称惜抱先生、姚惜抱,安徽桐城人。乾隆二十八年(1763)中进士,任礼部主事、四库全书纂修官等,年才四十,辞官南归,先后主讲于扬州梅花、江南紫阳、南京钟山等地书院四十多年。著有《惜抱轩全集》等,曾编选《古文辞类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