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扇
摇扇风即生,自然非勉强。
天炎风亦炎,气爽风亦爽。
谓风自扇出,风性应无两。
谓风不藉扇,扇收风何往。
祝鮀不能辨,公输难措想。
明有时而暗,泰山蔽一掌。
智有时而愚,扬声以止响。
倏忽丧混沌,神珠得罔象。
谁能去安排,豁然天地朗。
天炎风亦炎,气爽风亦爽。
谓风自扇出,风性应无两。
谓风不藉扇,扇收风何往。
祝鮀不能辨,公输难措想。
明有时而暗,泰山蔽一掌。
智有时而愚,扬声以止响。
倏忽丧混沌,神珠得罔象。
谁能去安排,豁然天地朗。
现代解析
这首诗《摇扇》通过日常生活中摇扇子的小事,引发了对自然规律和人类智慧的深刻思考。全诗语言平实却充满哲理,我们可以分几个层次来理解:
1. 扇子与风的奇妙关系(前八句)
诗人观察到摇扇就生风的现象,提出有趣的问题:扇子停摇时风去了哪里?这就像在问"风到底是扇子产生的,还是自然存在的"。通过"天热时扇的风也热,凉快时扇的风也凉"的对比,生动展现了人对自然的感知是主观的。
2. 智者也会困惑(中间四句)
借用历史人物祝鮀(春秋辩士)和公输班(著名工匠)的典故,说明即使聪明人也难以解释清楚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就像用手掌遮住泰山会让人暂时看不见山一样,智慧有时也会被小问题蒙蔽。
3. 顿悟的瞬间(最后四句)
用"混沌开窍"的神话典故(传说混沌被凿七窍而亡),比喻刻意追求答案反而会失去本真。诗人最终领悟:真正的智慧不是强行解释,而是顺应自然。就像停止刻意摇扇后,反而能感受到天地间自然的风。
全诗通过摇扇这件小事,揭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
- 自然规律看似简单却蕴含奥秘
- 人类智慧有其局限性
- 最高明的境界是顺应自然而非强求
- 放下执念才能获得真正的开阔心境
这种从小事物见大道理、从生活细节悟人生真谛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诗人没有说教,而是带我们经历了一次从疑惑到顿悟的思想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