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韬荒兄竟陵分手兄至荆州余往监利滞留且一月矣作诗以寄

长江多蛟龙,嘘吸通潮汐。
两人行结束,惘惘将奚适。
维时夏苦旱,千里火云赤。
压头一扇篷,炙背等煎迫。
而我于其间,狂吟快新获。
兄诗工而迟,顾我速以拙。
篇成必传示,瑕颣互指摘。
我赏兄不疑,兄颔我蹙额。
丹砂百炼金,点铁随手掷。
文从字怪发,往往到击节。
绩学兄贯穿,悬河泻胸膈。
陈言务扫荡,妙解生创辟。
文章窃愿学,下语颇不择。
兄为启其钥,奇正示体格。
经经而纬史,较若分黑白。
溯流止一源,驰骋戒旁隙。
有时杂游戏,间亦事博奕。
枯棋纸画局,低手两笨伯。
毫末势必争,怒容毛发磔。
推枰起相诟,衾枕纷狼藉。
幸未投诸渊,俛首旋拾摭。
旁观但移晷,一笑意巳释。
我饮仅半升,兄倾可一石。
村沽必尽量,醉语有终夕。
舟子讶未闻,家奴惯不嚇。
汉阳半月住,又复事行役。
竟陵暂分袂,谓作浃旬隔。
余去向玉沙,兄行指鹤泽。
萍踪忽漂散,践约苦难责。
吾叔方南征,输将任烦剧。
𡰥陵用兵地,久滞佐筹画。
西风吹客衣,稍欲换絺绤。
冷署啼寒螀,庭柯响摵摵。
独来阅中秋,消息断咫尺。
岂如孤舟夜,卧起同枕席。
正当盛壮时,长驾困短策。
依回投幕府,此段良可惜。
我年虽少兄,本性奈孤僻。
轮囷剩肝胆,感愤腕徒扼。
妻孥败人意,兼顾终无术。
卤莽一出门,何从算游迹。
归与须早计,惆怅分飞翮。

现代解析

这首诗是清代诗人查慎行写给好友韬荒的深情之作,用兄弟般的日常点滴,道尽人生聚散与理想坚守的复杂情感。全诗可分为四个部分:

1. 患难同行(开头到"较若分黑白")
诗人回忆与好友在酷暑中同行的场景:两人挤在闷热小船里,一个写诗快但粗糙,一个精雕细琢却慢工。他们像工匠切磋手艺般互相点评诗句,又像学者辩论般探讨文史学问。最动人的是那些生活细节——争棋局急到掀棋盘、喝酒聊天整夜吓到船夫,这些画面让现代人也能会心一笑,仿佛看到自己和好友打闹的样子。

2. 无奈分别("溯流止一源"到"践约苦难责")
欢乐时光因各自公务被迫中断。诗人用"萍踪漂散"比喻人生如浮萍,明明约好十天重逢,却因战事调度、粮草运输等公务拖延。这里暗含古代知识分子的共同困境:理想抱负总被现实责任打断。

3. 孤独思念("吾叔方南征"到"卧起同枕席")
在冷清的衙门里,诗人听着秋虫鸣叫、看着落叶,独自过中秋。最扎心的是对比:从前同吃同住的温暖,现在连消息都断了。现代人出差隔离时,大概也懂这种"朋友圈点赞代替见面"的惆怅。

4. 人生反思(最后部分)
35岁左右的诗人承认自己性格孤僻,像块顽固的木头。他纠结于家庭责任与事业追求的矛盾,最终醒悟:与其在外漂泊,不如早点回家。这种"中年危机"式的思考,今天很多打工人依然感同身受。

全诗魅力在于:
- 用"炙背等煎迫"等生活化比喻,让三百年前的暑热仿佛能透过纸背
- 不掩饰朋友间的争执(下棋吵架)、陋习(醉酒吹牛),反而显得真情实感
- 把知识分子的精神追求(炼字如炼金)和世俗烦恼(养家糊口)巧妙融合
- 结尾的迷茫特别真实,没有强行升华,反而留下开放式思考

这首诗像一封穿越时空的微信长文,告诉我们:无论哪个时代,真正的友谊都在于共同成长,而成年人的告别往往猝不及防却假装轻松。

查慎行

查慎行(1650~1727) 清代诗人,当代著名作家金庸先祖。初名嗣琏,字夏重,号查田;后改名慎行,字悔余,号他山,赐号烟波钓徒,晚年居于初白庵,所以又称查初白。海宁袁花(今属浙江)人。康熙四十二年(1703)进士;特授翰林院编修,入直内廷。五十二年(1713),乞休归里,家居10余年。雍正四年(1726),因弟查嗣庭讪谤案,以家长失教获罪,被逮入京,次年放归,不久去世。查慎行诗学东坡、放翁,尝注苏诗。自朱彝尊去世后,为东南诗坛领袖。著有《他山诗钞》。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