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痴迷于吟诗作词的文人形象,以及他创作的歌曲在台湾赤嵌城风靡一时的场景。
前两句"好吟应是太痴生,笔墨因缘记不清"说的是:这个特别爱吟诗的人可能是个痴情书生,整天沉浸在诗词创作中,连自己用过多少笔墨都记不清了。这里用夸张的手法,生动地表现了诗人对创作的狂热。
后两句"谁把四弦弹夜月,新词唱遍赤嵌城"则描绘了一个动人的画面:在月光下,不知是谁弹着四弦琴,把诗人新写的歌词传唱开来,很快就红遍了整个赤嵌城(今台南一带)。这里通过"夜月"和"四弦"营造出浪漫的氛围,而"唱遍"二字则突出了新作的受欢迎程度。
整首诗用简单明快的语言,既写出了文人创作的痴迷状态,又展现了优秀作品被大众传唱的盛况。最妙的是,它没有直接夸赞诗词有多好,而是通过"唱遍全城"这个结果,让读者自己感受到作品的魅力,这种含蓄的表达方式正是古典诗词的精华所在。
丘逢甲
丘逢甲(1864年~1912年)近代诗人。字仙根,又字吉甫,号蛰庵、仲阏、华严子,别署海东遗民、南武山人、仓海君。辛亥革命后以仓海为名。祖籍嘉应镇平(今广东蕉岭)。同治三年(1864年)生于台湾彰化,光绪十四年(1887年)中举人,光绪十五年登进士(1889年),授任工部主事。但丘逢甲无意在京做官返回台湾,到台湾台中衡文书院担任主讲,后又于台湾的台南和嘉义教育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