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雁

霜天月冷雁飞高,唳泣声声诉碧霄。
洪水滔滔灾难急,哀鸿遍野尽同胞。

现代解析

这首《寒雁》用大雁的视角,描绘了一幅灾难中的悲凉图景,字字带血,句句含泪。

前两句写景:深秋的夜晚,寒霜满天,月光冷得像冰。一群大雁拼命往高处飞,它们的叫声像在哭泣,一声声刺破夜空,仿佛要把苦难说给老天爷听。这里用"唳泣"这个拟声词特别生动,大雁的叫声本就像呜咽,加上"诉碧霄"的想象,让自然现象有了人的情感。

后两句写实:地面洪水肆虐,灾难来得又猛又快。到处都是逃难的百姓,就像受惊的雁群,他们都是我们的骨肉同胞啊!"哀鸿"这个词用得巧妙,既指悲鸣的大雁,又比喻流离失所的灾民。最后"尽同胞"三个字突然把镜头拉近,让读者意识到:这不是在看动物世界,而是人类正在经历的苦难。

全诗最打动人心的,是那种"天地不仁"的苍凉感。大雁在寒夜哀鸣,人类在洪水里挣扎,无论飞得多高都逃不过命运。但诗人没有停留在哭惨,而是用"同胞"这个词唤起共情——那些在灾难中挣扎的,都是和我们一样的普通人。这种跨越物种的苦难共鸣,正是诗歌震撼力的来源。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