夷陵晚泊

巴猿啼不住,一艇下青天。
远水沈寒景,高城起暮烟。
虓亭嗟汉日,劫火忆秦年。
江上湘弦动,愁余目渺然。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绘了作者乘船经过夷陵(今湖北宜昌一带)时的黄昏景象,以及由此引发的历史感慨和人生愁绪。

前四句写景: 1. 两岸猿猴啼叫声不断,小船从开阔的江面顺流而下。"青天"既指晴朗天空,也暗喻此前开阔的江面。 2. 远处江水倒映着寒冷的落日余晖,岸边高耸的城墙上暮色中升起炊烟。用"沈(沉)"字巧妙写出夕阳缓缓沉入江面的动态。

后四句抒情: 3. "虓亭"是古代军事要塞,让人感叹汉朝的强盛;"劫火"指战火,追忆秦朝灭亡的沧桑。两句通过两个朝代的典故,形成历史兴亡的对比。 4. 最后写江上传来湘地风格的琴声,让满怀愁绪的诗人更加怅惘。"目渺然"三字尤为传神,既写目光随着江水远去,也暗指心情的迷茫。

全诗特色: - 画面感极强:猿啼、孤舟、落日、暮烟等意象共同构成一幅动态的江暮行旅图 - 历史感厚重:短短几句串联起秦汉两代,展现中国人特有的历史情怀 - 情感含蓄深沉:不明说愁绪,但通过"嗟""忆""愁余"等词自然流露 - 动词运用精妙:"下""沈""起""动"等字让静止的画面活了起来

这种将眼前景、胸中情、历史感自然融合的写法,正是古典诗歌的魅力所在。读者即使不了解具体典故,也能感受到时光流逝、历史沧桑的永恒主题。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