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解析
这首诗表面上讲的是兄弟情深,实则暗含禅机。前两句"唤一声兮应一声,两个分明好弟兄"用兄弟默契比喻人与本心的关系——就像亲兄弟一样,我们内心真实的声音总会回应自己的呼唤。后两句笔锋一转,"倒却门前刹竿著"说的是拆掉寺庙门前的旗杆(象征放下外在形式),结果"芳草漫天荆棘生"——看似荒芜的景象,实则暗指破除形式主义后,生命会像野草般自由生长,哪怕夹杂荆棘也是自然本真的体现。全诗精髓在于:真正的修行不在表面功夫,而要直面内心,哪怕这个过程像野草丛生般杂乱,也比虚假的整齐更有生命力。诗人用兄弟比喻和自然意象,把深刻的禅理说得生动接地气。
释如净
释如净,字长翁(《中国佛学人名辞典》),俗姓俞,明州苇江(今浙江宁波)人。初自芙蓉山至明州雪窦山谒智鉴禅师,相侍十五年。宁宗嘉定三年(一二一○)受请住建康府清凉寺。迁台州瑞岩寺、临安府净慈寺、庆元府瑞岩寺,再住净慈寺。晚受诏住庆元府天童山景德寺。为青原下十六世,雪窦智鉴禅师法嗣。约卒于理宗宝庆间,行脚四十馀年,卒年六十六。有《天童如净禅师语录》二卷、《天童如净禅师续语录》一卷,收入《续藏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