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八日与少史访烟霞洞复历理安寺五云山云栖诸胜 其三
逾岭身更轻,疾下忽如坠。
俯指莲师龛,窈然落深翠。
以竹为之天,日色不到地。
僧房如蜂房,遍向深岩缀。
修笕鸣斋厨,净香发经笥。
未离簪组身,焉谢烹炮味。
普救遍众生,儒佛原同意。
俯指莲师龛,窈然落深翠。
以竹为之天,日色不到地。
僧房如蜂房,遍向深岩缀。
修笕鸣斋厨,净香发经笥。
未离簪组身,焉谢烹炮味。
普救遍众生,儒佛原同意。
现代解析
这首诗描述了一群文人正月出游山寺的所见所感,全篇洋溢着山林幽趣和禅意哲思。
前两句用"轻"和"坠"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写出翻山越岭时的身体感受——上山时轻快如飞,下山时却像要坠落一般,这种反差让读者能立即体会到山行的真实感。
接着诗人带我们俯瞰烟霞洞景色:莲师佛龛隐藏在苍翠山林间,阳光透过竹林投下斑驳光影,僧舍像蜂巢般错落镶嵌在石壁上。这里的描写特别有镜头感,"窈然""深翠""深岩"等词勾勒出一个幽深静谧的世外桃源。
后半段笔锋转向哲理思考:厨房里竹筒流水声、经卷散发的墨香,让诗人联想到俗世生活。"簪组"指官员头饰,暗示自己尚未脱离仕途,却已向往佛门清修。最后两句点明主旨——儒家济世与普度众生本出一辙,体现了古代文人"外儒内佛"的思想特点。
全诗妙在将山林游记与哲学思考自然融合,既有"疾下忽如坠"的动态画面,又有"净香发经笥"的细腻感受,结尾的感悟也毫不生硬,让读者在欣赏美景之余,自然而然地领会到儒佛相通的深意。